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21-50479801

油漆知识

施工说明

2018-12-26文章来源:本站浏览次数:881

混合比:

双组份化学固化型产品会提供基漆和固化剂,需采用正确混合比。必须严格按照混合比进行混合,分装时也应如此。一般情况下,除非混合使用期非常短,应在使用之前30分钟(熟化时间)将固化剂添加到基漆(在20℃/68℉温度条件下),并搅拌均匀。这在低温表面上施工油漆是尤其重要。在某些情况下,将对熟化时间提供更具体的建议。

对于双组份产品来说,在基漆中加入规定量的固化剂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确保固化剂投放量符合规定,建议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指定的稀释剂来冲洗固化剂罐。材料一经混合,固化就会立即开始。因此,应一次性的将混合物混合使用期内所需要数量进行混合。

施工方法:

规定可能的或建议的施工方法。一般情况下,第一道防锈底漆应采用刷涂或无气喷涂方式进行施工,以便取得最佳的润湿和底材渗透效果。与采用无气喷涂设备进行施工相比,使用刷子或滚筒进行施工时,需要施工更多道的涂层才能取得规定的漆膜厚度。

稀释剂(最大容积):

在完成搅拌后(如果是双组份产品,则在基漆和固化剂混合搅拌之后),老人牌油漆可以输送到位,并准备好在20℃/68℉温度条件下,按照规定的正常干膜厚度进行刷涂或无气喷涂。若在寒冷天气或用于特俗用途(例如较低漆膜厚度情况)等情况时,油漆稠度太大的,则需要添加制定的稀释剂以获得要求的粘度。稀释剂添加量根据温度和施工喷涂方法会不同。产品说明书规定了各种不同施工方法下最大稀释比例。

添加少量稀释剂将不会在漆膜厚度上产生明显的改变。在某些需要较高稀释比例的情况下,需要注意的是,在添加稀释剂时,将会导致液体油漆的量增加,但固体含量不会随时增加,因此,当添加大量稀释剂时,必须按比例增加湿膜厚度,以便达到规定的干膜厚度。

例如:当0.5升的稀释剂被添加到20升的油漆时,稀释剂添加百分比为:

而稀释后的固含量VS%为:

备注:避免不必要的稀释和习惯性的稀释。

混合使用期:

大体来说,溶剂型油漆的混合使用期取决于如下油漆温度:

温度没每升高10℃/18℉,混合使用期将减半;温度每降低10℃/18℉,混合使用期将翻倍。

对于HEMPADUR系列的产品,其无气喷涂时通常情况下比刷涂时的混合使用期更短。这是应为无气喷涂的混合使用期到期之后,油漆逐渐丧失其抗流挂性能。因此,对于无气喷涂,只有在无气喷涂的混合使用期以内才能取得较高的干膜厚度。

备注:混合使用期不能通过稀释的方式延长。

对于水性双组份环氧树脂产品,上述经验不适用。相关规格书内将注明温度对混合使用期的影响。

喷嘴孔径:

标明典型喷嘴孔径(或喷嘴孔径范围)。

喷嘴压力:

指出通常情况下适用的喷嘴压力。

备注:无气喷涂数据时参考数据,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调整。

工具清洗:

正常情况下,产品指定的稀释剂可用于工具使用后的清洗。当有专用清洗剂方面的推荐时,应在产品规格书中予以说明。

用于水性油漆的工具可能难以清洁。因此,遵照产品规格书的清洁说明特别重要。

干膜厚度:

规格书中标明的干膜厚度(DFT)是常用厚度。

备注:其中几种产品按照不同用途规定了不同的漆膜厚度。

通常情况下,使用经校准的测厚仪在平滑的参考钢板上检验干膜厚度。对于车间底漆的膜厚控制,应参照由本公司提供的特殊程序进行测量。

湿膜厚度:

为便于在实际测量中使用湿膜测厚仪(梳式湿膜仪)来测量厚度,湿膜厚度(WFT)25微米(1密耳)的倍数进行标示。厚度值四舍五入化整为25的倍数,这是被认为适合每种情况的数值。

重涂间隔:

在20℃/68℉或相关产品规定的温度范围下,在下一道涂层施工之前所需的或允许的时间间隔。重涂间隔与温度、漆膜厚度、涂层数量和未来使用情况相关,因此将受到此类因素的影响。对于最长间隔时间,其温度是指此期间的最高表面温度。某些产品的重涂间隔时间对于层间附着力方面的影响比其它产品更为关键。若超过了最大重涂间隔,则可能需要对表面进行粗糙化,确保下一道涂层的附着力。另一方面,某些油漆类型的重涂间隔可能对于附着力来说不是那么关键,但是在腐蚀严重的环境条件下,未被保护的底漆涂层不能维持太久。

若无其它说明,则规定的重涂间隔是指使用相同的油漆进行重涂。不同种类的其它油漆可能需要其它的重涂间隔。

必须始终遵守规定的最小和最大重涂间隔,以便油漆配套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

需谨防水份和二氧化碳对环氧漆和聚氨酯油漆带来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在低温和高湿度环境下会出现这种不利影响,从而导致涂层表面油腻,妨碍后续涂层的附着力。

当已施工的表面暴露于受污染的环境时,建议在重涂之前采用高压清水进行彻底清洗,或采用其它合适的措施。对于某些产品,将根据其后续暴露情况来确定不同的最短和最长重涂间隔。暴露情况分类如下:

● 大气条件:温和 / 适中 / 恶劣

● 暴露于水中

有关重涂间隔,请参见相关的涂装规范。

安全:

此处规定了产品处理或操作期间的一般安全注意事项。包装上标有应当遵守的相关安全标签。此外,还应始终遵守产品安全说明书、国家或当地安全法规。

表面预处理:

推荐使用的涂装前表面清洁度。除非另有说明,表面清洁度应参照ISO 8501-1:2007标准“涂装油漆和有关产品前的钢底材预处理-预处理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定“。

对于某些产品,强制性要求具备最低程度的粗糙度。规定的表面粗糙度参照一种或多种粗糙度比较板:Rugotest No.3、Keane-Tator比较板或ISO比较板。对于有旧漆的表面,通常规定了预清洁方法和程度。

施工条件:

若在使用某种油漆时的气候条件或其它限制条件超出了正常的良好涂装条件,则必须在此处予以注明。一般情况下,不得在任何不利天气条件下进行涂装作业。

即使天气看起来适合进行涂装作业,但如果底材温度等于或低于露点温度(该温度下湿气开始冷凝,即凝露),也会出现冷凝情况。为了对波动进行补偿,涂装和干燥期间的表面温度应高于露点温度以上约几个度数,高出3℃/5℉被认为是安全的温度。

谨防冰点以下温度在表面上造成结冰。

在密闭空间内,可能需要清除溶剂蒸汽或水蒸气,即在涂装和干燥期间不断提供充足的清新空气,以确保安全和健康,同时有利于溶剂挥发。

冬季进行涂装时,使油漆保持在适当的温度,最好在15℃/59℉

温度上。否则,油漆需要进行过量的稀释,导致增加流挂风险。如温度降低时,任何油漆的粘度将会上升。

预涂油漆:

为推荐的几种已知与该产品相同性好的前道漆,未提示任何限制条件。其它相匹配的产品可以根据用途进行规定。此处以车间底漆作为表面预处理的组成部分。

加涂油漆:

为推荐的几种已知与该产品相同性好的后道漆,未暗示任何限制条件。其它相匹配的产品可以根据用途进行规定。

其它说明和术语意义:

表面清理*

低压水清洗(LP WC) 340bar/5000psi以下

高压水清洗(HP WC) 340-680bar/5000-10000psi

高压喷水(HP WJ) 680-1700bar/10000-25000psi以上

超高压喷水(UHP WJ) 1700bar/25000psi以上

*参见美国腐蚀工程协会(NACE)1995年第5/SSPC-SP 12标准“联合表面处理标准,No.5/SSPC-SP 12,1995”。

注:可使用低压或高压清水实施湿喷砂处理,处理时加入相对少量的磨料。在某些情况下,需添加抑制剂以防闪锈(但一般情况下,在对服务期间被浸没的区域进行清洗时,建议不要使用抑制剂。抑制剂残留可能会导致渗压起泡)。

潮湿表面:水份不易察觉,但表面温度在露点温度之下。

湿润表面:小水坑和水珠已经被清除,但有明显的水膜。

湿表面:表面有水珠或小水坑。

喷砂底漆:一种用于刚完成喷砂清理的组装结构钢表面以提供短期防护并减轻工作程序。此处的短效预涂底漆通常被认为是表面预处理的组成部分。

临时性保护底漆:某种油漆的名称,该油漆用于延长(保持)车间底漆的防护寿命,直至可以施工规定的油漆配套为止,但目前同时用作短效预涂底漆。

雾喷/闪喷:一种薄涂层(10-25μm),是采用快速喷涂/重度雾化喷涂经稀释过的油漆而形成的涂层。

在普通用途中,两个术语同时使用。雾喷/闪喷广泛应用于在施工一度完整油漆漆膜之前,与溶剂配合使用以填满硅酸锌和热喷涂金属的气孔。同样,封闭涂层和连接涂层也通常被用作雾喷/闪喷涂层。

连接涂层:指用于改善不同类型涂料涂层之间的附着力而施工的一层油漆涂层,例如:在传统涂层和高级涂层之间,或者在环氧油漆和 干燥的油漆之间形成“桥接”。

封闭涂层:用于封住(填充气孔)多孔表面(例如:硅酸锌和某些防污的空的、不溶性的基质)而施工的一层油漆层。此油漆涂层能够防止粘合剂和新防污漆中的活性颜料之间出现平衡干扰。此外,可以将某些油漆用于封闭涂层,以便在对多孔底材进行涂装时,尽量减少后续涂层的气泡。

当某个产品被描述为能够抵抗某些化学品的溢出物和飞溅物时,可以将这种性能理解为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化学品的溢出物必须尽快予以清除,且不得迟于1-2天。

表面处理标准

在钢底材涂装之前的预处理之中,可使用一系列的官方和非官方标准。

瑞典标准(SIS 055900-1967)是第一个采用图片来表示规定清洁度的标准。该标准目前已被ISO 8501-1:2007取代。但在ISO标准中,仍采用了SIS标准中使用的图片,同时还采用了前德国标准DIN 55928第4部分中的四张图片(火焰清理)。 其它主流标准,尤其是:

钢结构油漆协会(美国):表面预处理规范(SSPC-SP2,3,5,6,7,10和12)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12944第1-8部分:钢结构防腐中的油漆防腐配套均有涉及表面处理中采用的设备、材料和程序。

英国标准BS 4232和BS 7079均已被ISO 8501-1:2007所取代。

美国标准使用的图片与ISO 8501-1::2007相同。ISO 12944参考了ISO 8501-1:2007,但还描述了参考ISO 8501-2:1994中有关二次表面处理的内容。

所有这些标准考虑了清洁之前原钢表面的情况,并据此对结果进行分级:

A级:表面大部分区域被牢固附着的氧化铁皮所覆盖,可能会有极少量的锈蚀;

B级:钢表面开始生锈,且氧化铁皮已经开始剥落;

C级:钢表面上的氧化铁皮已经锈烂,或可以被挂掉,可以看见少量锈蚀凹坑;

D级:钢表面上的氧化铁皮已经锈烂,且钢表面上有可见的大量凹坑。

使用高压水清理的表面处理方法变得越来越常用。有关术语和表面处理标准的最佳定义,请参见ISO 8501-1:2006。